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大流行以來,台灣政府採取數位方法管理居家隔離/檢疫之民眾,指揮中心並稱能透過「天網」掌握民眾行蹤,「天網」即係「電子圍籬」技術,此數位防疫措施運作之原理究竟為何,又是否有全民監控之疑慮,本文將簡介評析。
Cookies 應用固然便利用戶建立更個人化之網路瀏覽體驗,然而其所引發之隱私及個資安全議題亦值得探討。日前各大瀏覽器服務提供商開始逐步限縮網頁使用之第三方 Cookies 追蹤功能,顯示 IT 服務提供者對個資議題之重視,亦可預見未來 IT 服務將全面再反省用戶之「資料自主權」,致力於提供用戶更周全之隱私保障。
GoPro公司及UBER公司近期不約而同地,在美國對取用其品牌名稱的中小企業提起商標異議,由此可看出大企業對於維護自家商標、剷除可能的競爭對手,非常重視。如果成本許可,建議企業定期地進行商標檢索、監控,有機會及早防堵競爭商標進入市場,就能保護品牌的知名度、識別度、商譽屹立不墜。
2020年5月4日,歐盟個資保護委員會公布了更新版GDPR當事人同意指引(Guidelines 05/2020 on consent under Regulation 2016/679)。本指引是2018年通過之「當事人同意指引」修訂版本。旨在確認「當事人同意網站cookie說明之有效性」及「網頁捲動或類似行為可否作為清楚或肯定之同意表示」。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近日(2021/4/19)針對人工智慧所生的偏見風險提出多項建議;歐盟執委會也於3日後公布了以風險為基礎的《人工智慧法律框架》(legal framework on AI)草案,將人工智慧系統區分為不同風險等級,並依據等級的差異而有不同之效果。
Facebook近日再度爆發個資侵害事件,高達5.33億筆Facebook用戶個人資料被免費張貼至駭客論壇上,被侵害的個資包括Facebook用戶全名、電話、地點、Email及個人簡歷等。由於Facebook發言人表示不會通知受影響的用戶,也促使各界開始重新思考對於數位平台就個資事故發生時之通知責任及法遵義務。
今年(2021)3月,Google更新其隱私沙盒計畫之進展,除按原訂計畫逐步終止支援第三方Cookie,停止依據個別使用者之網頁瀏覽紀錄進行精準行銷外,Google並公告將在新版Chrome中公開測試群組聯合學習演算法(Federated Learning of Cohorts, 下稱 FLoC),作為兼顧使用者隱私及廣告主廣告效益之行銷追蹤機制。
松山機場將試辦「人臉辨識智慧化通關系統」,桃園機場亦預計推行人臉辨識服務,將於管制區、登機門設置人臉辨識系統,提供人臉辨識登機等服務。然而,各界對於兩機場試辦人臉辨識之最大疑慮無非是隱私權問題,擔憂漸漸無法掌握自身個人資料?對此,各國主管機關或組織近來紛紛針對人臉辨識議題訂定規範或指引,希冀在保障當事人權益前提下,發揮個人資料最大價值。